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丨两个重磅会议29次提到金融监管!中央密集定调金融工作 传递哪些信号?

2017-07-20 央视新闻
7月14日至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天后,7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召开,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作出要求。


梳理内容,就会发现这两次重磅会议在金融监管方面着墨颇多。其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2次提到金融监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也7次提到金融监管,内容涉及: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

要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会议详情:中国经济如何发展?这个会议指出了方向

可以看出,高层对金融监管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那么,为什么把金融监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央视评论


今年上半年GDP数据良好,中国经济体现出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但是这并不代表经济中不存在风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目前金融业发展的复杂程度和潜在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避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总是处于动态博弈当中

虽说监管总会比市场实践慢半拍,但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就会酝酿更大的风险,同时风险的存在同时也会推动监管的发展。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反应了金融体系内部的失衡,也暴露出当时金融监管的诸多漏洞。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定Ⅲ就是金融监管框架调整的代表性成果,也成为全球金融业最重要的监管标准之一。

在巴塞尔协定Ⅲ出台后,金融业在风控与合规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新的问题也不断浮现。比如分开管理的监管体制跟不上跨多个行业的金融产品开发的步伐;在不良资产、债务违约、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均出现监管落后的情况;资本在不断寻找监管洼地,谋求监管套利。

此外监管机构之间通气不够,对市场总体观察和风险把握还不够好也是之前金融业内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提高和改进金融监管能力,为的是能够及时有力地处置风险点,防控资产泡沫,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设立新的监管组织 让金融更具竞争力

新近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从宏观层面解决了监管机制的问题。建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个更高层次的组织架构,是让金融真正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步。

原有的“一行三会”间的沟通机制被证明远不足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情况,机构间不但缺乏相互合作,甚至还会传达出一些相互矛盾的指导意见。因此市场中早有“三会合一”“央行并三会”等多套监管机制改革方案流传,那都是针对“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不足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目前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是出于同样的思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负责在各机构之间进行协调,目的是修正分业监管的弊端,虽然其具体权限尚不清楚,也并非传说中的“超级监管机构”,但比起之前的协调机制来无疑会更有行动力。

完善监管机制 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这样的监管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潜在风险点,比如防范影子银行系统风险。

近年来私募、理财、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兴起,处于监管空白或监管重叠地带。银行的各种表外业务迅速膨胀,在净资本约束的监管短板下通过杠杆最终投资于金融资产,带来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长迅速,达到了经济规模的数倍,同时家庭和企业的债务也不断攀高。

影子银行是金融机构创新、追求利润和规避监管的产物,而在新的监管机制则能更加有的放矢地防范影子银行业务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  助实体经济发展

有些人担忧如果金融监管过多、过快会损害到实体经济,事实上恰恰相反,通过有效监管能够防控系统性风险,通过金融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强金融监管就是要制定稳定的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更好地使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结合在一起,让金融回归本源,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引导金融业来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在完成“控风险、去杠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金融空转”与“脱实入虚”的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监管措施和机制都是对当下市场情况的反应机制,未来仍会不断调整,继续向体系化和深入化的方向推进。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亚宏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王烁

©央视新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